杏林春秋

杏林春秋
位置: 首页 > 杏林春秋 > 正文

杏林春秋知多少|“医中之圣”张仲景

时间:2024-03-16   点击数:   来源: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被后人称之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襄阳名医王承,在痈疽病治疗上有独到药方,时人称其为“王神仙”。当时,张仲景在南阳已小有名气,但他还是真诚地前往襄阳虚心求教,白天侍奉左右,抄方研药;夜晚秉烛读书,专研医理。

王承见他聪敏好学、药理纯熟,遂将所学倾囊相授。据说张仲景学成出师时,王承赠其四句箴言:“药草处处有,就靠两只手。人人是师傅,处处把心留。”

张仲景博学多识、品质优秀、孝顺父母,兼具父亲曾在朝廷做官,有世家背景,所以被州郡举荐为孝廉。担任长沙太守期间,张仲景坚持在后堂和寓所里给患者诊断治病。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热情接待,认真施治。

他医术高超、细致周到,民众纷纷慕名前来求医。为了更方便快捷地为百姓看病,他干脆将“诊所”搬进官衙大堂,并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堂应诊,把脉开方。

张仲景开创了名医坐堂的先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们就把坐在中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坐堂行医,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患者,遇到了各种疑难杂症。他在为病人医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探索,进而提出了“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与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还了解到一些庸医昧着良心发财,不给病人认真诊脉便开方抓药;有的虽师承名医,却没有精心研究医方、医术,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社会现实使他认识到:单纯开方行医,只能医救身边有限的人;如果把医疗方法总结出来,让全天下的行医者都学会,就会有更多的人受益。于是,他毅然辞去太守之职,回到家乡潜心钻研医学、著书立说。

历经5年,《伤寒杂病论》于建安十五年问世,共16卷。张仲景在序中呼吁:“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系统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被奉为“方书之祖”。

当时,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展完善,《伤寒杂病论》很可能是写在竹简上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加之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在张仲景逝世不久,原书便散失不全。

后来,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先后发现了这本书的断简残章,便全力搜集流落民间的各种抄本,加以整理校订,最终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的形式刊印发行。

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来源:解放日报)

Copyright © 2012 邢台医专99905银河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钢铁北路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