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秋

杏林春秋
位置: 首页 > 杏林春秋 > 正文

杏林春秋知多少|隋唐

时间:2023-11-01   点击数:   来源:系办

打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隋唐时期的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尤其是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在本土大放异彩,而且还与日本、印度等诸多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在隋唐这样繁荣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同样也乘着时代的快车变得更加进步,以至于在唐高宗年间由政府主持编纂了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且中医各科专著如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伤科学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专科著作也越来越多。

另外,由于隋唐时期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因此中外的医学交流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在汉代虽然也出现了波斯及西域的地方本草医药传入的记录,如《陆机与弟书》记载的有关苜蓿传入中原的文字:“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苜蓿归”,但汉代的医学交流十分有限,没有隋唐时期的医学交流频繁。

除此之外,医学大家诸如隋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可以说是集隋唐代以前医学的大成。

至隋朝,中医学已经历经了1000多年的风雨,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每一门学说也各自有了专门的杰出著作。例如:医理与治法方面的巨著《黄帝内经》、方书之祖《伤寒论》、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等。至此,中医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学术体系也基本达到了全面和详尽的程度。

而中医理论方面的著作,大多是在汉代以前完成的,唯有病源学和证候学说方面的专著出现得较晚。直到隋代,朝中的太医博士巢元方率众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一书。至此,才完成了对这一重要学科的确立,并且对于中医极具特色的“病源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分类与描述,其内容十分周到、全面,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千年中,该书仍是最完备、最详细的病因学和证候学专著。

巢元方,隋炀帝大业年间,为太医博士,奉诏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其书分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论,于医术洞明原委,为隋代千古不朽之作。《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都不说是巢氏所作;《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又不说是吴氏所作;只有《新唐书·艺文志》是两书并载;《晁公武读书志》称本书为隋巢元方等撰,由此可以推断这书可能并不是巢氏一个人所撰述的。

《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 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在一些传染病、 寄生虫病、 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书中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等书中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1949年后有影印本。

孙思邈,隋唐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隐居于太白山、五台山学道,兼采种药,济世救人,因此被后世尊成为“药王”。其代表作有《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对后世医学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

该书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每个中医学者的必背篇目,教导医者应有至诚至仁、悲天悯人之心;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此外,《千金要方》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后世林亿等人做《千金方序》:“祖述农黄之旨,发明岐挚之学,掇扁鹊节之难方,采仓公之禁经,仲景黄素,元化丝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经验,张苗之药对,叔和之脉法,皇甫谧之三部,陶隐居之百一,自余郭玉、范汪、僧垣、阮炳,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成书一部,总三十卷,目录一通;脏脉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贝是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痾,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生之术,总编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由此可以看出后世对《千金要方》的评价十分之高。

唐代王焘撰《外台秘要》一书,本书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 。

《外台秘要》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 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 五官科疾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 金疮、 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卷33~36为妇儿疾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 灸法。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载方6000余首。

凡书中引用书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保存大量唐以前医学文献,为研究中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宝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公元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1640年又经程衍道校勘,1949年后有影印本。

隋唐时期不仅医学进步,药学亦极有进步。就药物而言,唐代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

而被当时医家奉为用药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在内容方面存在着“闻见阙于殊方……诠释拘于独学……秋采榆人,冬收云实。……防葵狼毒,妄日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抽不分”等问题。而此后之医家,“更相祖述,罕能厘证”,“承疑行妄,曾无有觉”。这些存在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以误传讹。因此,苏敬于唐显庆二年表请修订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并命李劾等组织二十二人修。于显庆四年修完毕,名曰《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本书有本草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图经7卷,计53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但本书在编写中对依旧对《本草经集注》保存原貌,同时在学术上能采纳群众意见,做到“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收集的资料范围比较广泛,“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对药物的功用,详细探讨,多方考究,做到“详探秘要,博综方术”。

本书有文、有图,图文对照,便于学者学习。这种编写方法,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所以唐朝政府规定此书为学医者的必读之书。它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有推动作用,流传达300年之久,直到宋代的《开宝本草》问世后才代替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此书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公元713年日本就有此书的传抄本。日本《律令蜒喜式》记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凡读医经者,《太素》限四百六十日,《新修本草》三百一十日”。这也说明了本书对日本医药事业影响之深远。

在中医各个专科方面,晋末刘涓子著《刘涓子鬼遗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后传于南朝齐龚庆宣得以为后人尽知;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这是现存最早的伤科学专著;唐代无名氏著《颅囟经》,作者不详,这是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在中外医学交流方面,鉴真东渡为日本乃至朝鲜带去了先进的汉方医学;玄奘西行为我国介绍了印度医学,印度的眼科、药物,还有印度的按摩法也是在此时传入我国;此外,阿拉伯的乳香、没药、血竭、木香等行气活血的药物也在此时传入我国。

Copyright © 2012 邢台医专99905银河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钢铁北路618号